通河小说网 > 重走1980 > 第2章 迈出的第一步

第2章 迈出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宁静的小山村在鸡叫两遍之后,慢慢的就开始有了动静。刘华醒过来之后,把老三刘勇推醒,兄弟俩一起去洗刷。

    把泥鳅,黄鳝放到板车上,带上大姐昨天烙的饼,再带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把杆秤,刘华推着板车带上刘勇就出了门。走在村中小路上,到处狗叫,伴着一些人们起夜的声音。

    催促着老三赶紧走,虽然这两年开放多了,但是做生意还是没有人敢的,如果被四周邻居发现未免多事。

    刘华推着车,看着被老三拿着的杆秤,带有星点和略微锥度的木杆为主体的杆秤,秤杆的末尾还用铜皮包了一个圆头,只是那铜皮的厚度很薄,上面有着一层泛绿的模样。

    秤砣是老式的十斤砣,拎秤杆头的前面部分的皮拎,是秤十斤以内的重量,拎后面部分的皮拎,则能够秤量二十斤之内的东西。

    皮拎的前段还有一个钩子,如果称的东西用绳子绑着的,也可以挂到钩子上称,刘华觉得这种称,正适合他们卖泥鳅,黄鳝用。八十年代初期,家里有一杆秤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多亏了老爹刘克隆喜欢左晃右晃的,家里才置办了一件。想着这简陋的工具,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想改善生活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刘华心中一叹。

    路上刘华怕黄鳝,泥鳅闷死,半个小时就要拎着蛇皮袋到河边浸一次水,这样使得袋子越发的沉重,兄弟俩轮换着推车,也累的大喘气,走了二十几里路才到了县城,刘华感觉已经快直不起腰了。

    天还没有透亮,光线也不甚明亮,看着远处只有一些影影绰绰的人影和物事。

    已经有小贩在开摊了,叫卖声是肯定不会有的,都还是投机倒把打游击,没人追究就偷着乐的年代。

    刘华赶快带着老三占好位置,卸下泥鳅,黄鳝摆好,从怀里掏出饼子兄弟俩吃了一点,看到边上的早点摊,过去要了点开水,喝了一点。

    让老三看着摊子,刘华去转了一圈,看到有卖猪肉的摊子,问了问价格,心里才有了数,这年头只有猪肉才是最受欢迎的荤菜,油水多。黄鳝,泥鳅是不可能卖的比猪肉还贵的。

    天慢慢的放亮,路上的行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买菜的人也多了,在刘华他们摊位前走来走去的也很多,可是就是没有问价格,要买的。看来还是要主动出击啊刘华心想。

    “大姐,给你捞几条呗,家里孩子也能添个油水!”好不容易有个大姐在摊位前留着不走,刘华果断出击。

    “什么价?”大姐看了看兄弟俩,问道。

    “姐,黄鳝4毛,泥鳅3毛,有粮票肉票一斤换一斤。”家里一天三顿稀的,刘华简直受够了。

    这个年代不关有钱就行的,农民是没有粮票的,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这家那家的借一点,买是不可能买的了。

    所以粮票肉票,不管什么票,对于改善生活是多多益善的。计划经济,供严重不足于需啊。

    “太贵了吧!黄鳝三毛吧小兄弟,行的话给我来五斤。”

    刘华叹了一口气,一毛钱的讲价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心酸归心酸,为了美好的第一步,也就答应了。

    “大姐,开摊生意,不赚你钱,图个开门红的好彩头。”刘华说着就接过对方的篮子用杆秤去了重,又从袋子里掐着黄鳝送到篮子里,为了防止黄鳝溜掉,又让刘勇去掐了点狗尾巴草,把黄鳝穿腮串鱼一样的串起来,秤砣高高挂起。

    “大姐,你看6斤3两,去掉你篮子1斤重,一共5斤3两,我就给你算5斤的,三两就送你了,赶明儿你还来我这买。”

    “你这兄弟敞亮,大姐再买肯定还来你这。”大姐看了看篮子里的黄鳝,得了三两好处,麻溜的给完钱就走了。

    没有塑料袋,出来买菜都是自带篮子的。

    看着手里可怜吧唧的1块5毛票子,虽然少,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步,小心的叠好放在了上衣的口袋里,又打发刘勇去多弄点狗尾巴草回来。

    有了第一次生意,刘华渐渐的放开了,生意自然而然的多了起来,偶尔还会好几个人围着,老三刘勇看着哥哥做了几单之后,也学会了帮忙。

    卖完之后,刘华抬头看了看天,应该差不多有8点半了,60斤左右的黄鳝,泥鳅卖了快整整2个小时,也是有点无语啊!看来要想多卖点,还得多找几个地方,多开辟几个摊子。

    不敢在多停留,也不敢在大马路上细数卖了多少钱,推着空板车带着老三就匆匆往家里赶。

    走到半道,又热又渴,兄弟俩找个树荫下,歇了歇脚。

    “数数,有多少钱。”刘华掏出口袋里的一把零钱,递给了刘勇。

    接过哥哥递来的钱,刘勇一张张认真的展开,一分一毛的细细数了起来,一直数了三四遍。

    “哥,哥,你猜多少钱?”刘勇拿着钱,嘴都笑开了花。

    “20块钱有的吧。“刘华想了想,不确定的应付了一声。

    ”18块5毛3分,还有3斤粮票,2斤肉票,哥,咱发财啦!“刘勇兴奋的凑到刘华的耳朵边小声说道,路上虽然这时候来往的行人不多,也生怕人家听到。

    ”躲一边去,这么热,不要挤过来。”刘华把刘勇推到一边,哥俩身上都汗透了,碰到一起黏糊糊的难受极了,脸上也难免开心起来,对自己这样二块钱都是巨款的家庭来说,这点钱真的不少了。

    刘华记得高中的学费3块5毛,母亲江兰左借右挪才凑齐,还受了许多的白眼,家里已经非常艰难了,还要供他上学,在村子里也有很多的非议。

    亲戚也不帮衬,刘华对此也抱怨不断,也算是上大学后不再联系家里的原因之一吧。

    只不过重来一回的现在,刘华想明白了,人家不借有不借的道理。他家父亲是个不着调的,剩下的没一个顶门立户的,借了钱之后谁来还呢?

    兄弟姐妹年龄都还小,母亲和大姐能把她们都拉扯大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了。舅舅舅妈也好,叔叔婶婶也好,借给这边的钱都是不指望他家里能还得上得。

    还有这时候得农村哪家不是三四个孩子,哪家都不比哪家过得好,人家借你一次两次还好,不能一直借下去啊。常年吃的都是稀的,就这还有一顿,没一顿的。逢年过节才有点油腥子,吃到点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就这样的日子,人家也没少帮衬他。钱没有,粮食什么的还是时不时的接济一下他家的。

    刘华现在彻底的想明白了,抱怨是毫无道理的,陌生人的滴水之恩都讲究涌泉相报,更何况亲戚呢!所以有恩是一定要报恩的,当然有仇肯定更难忘,两辈子的沉淀只会更刻骨铭心!

    “钱回家给大姐收着,不要给妈,让大姐改善改善伙食!”刘华低头看了一眼刘勇脚上穿的开口笑的解放鞋。“路过镇上给你买双鞋,再割点肉。”

    “哎,我回去就交给大姐,会帮大姐藏好的。”刘勇也明白他妈是个一分钱扒开两半花的主,拿到钱肯定不舍得花的,但对亲爹很大方,亲爹又是个不着调的,这钱到了他妈手里指不定全被老爹拿去祸祸了。“哥,钱咱存着,不买鞋,我这还能穿。”

    一路就没再歇,乡镇到县城主道都是简单的石子马路,刘华推着板车,一颠一颠的。要是骑自行车,估计屁股都要开花。

    直接到了镇子上,门脸最大的就是供销社了,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

    刘华吩咐刘勇去割肉,他自己则找了个摊子,买了几毛钱的棉花糖,家里还有两个小的呢。买完之后又去供销社,把两斤粮票换成白面,就这点粮票改善整天喝稀的是不可能了,只能先这样了。

    毕竟以后都要早起卖黄鳝,还需要大姐烙饼,这个才是刚需。

    和刘勇汇合之后,又匆匆的往家赶。对着一旁赶着牛车经过的人家羡慕不已,牛车虽慢,好歹不需要自己走啊,比他们的两条腿还是轻松多了。

    哎,他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华哥,华哥!“

    刘华听到后面有人在喊他,扭头一看,村里最要好的小伙伴刘真赶着牛车正朝这边来。近前一看,牛车上坐满了人,都是村子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们也回呢,赶巧了。”

    “小勇,快上车。”看着刘华推着板车,刘勇又满头大汗,刘真热情的招呼刘勇上车。

    刘真和刘华年纪一般大,从小就喜欢跟在刘华屁股后面,刘华说东他从来不去西。活泼外向的性子能和刘华这样的书呆子凑一块,村里人也是很不解。

    据他自己说,对着刘华这样的能读书的知识分子,他很崇拜。将来肯定过的比他好,懂得也比他多,跟着刘华准没错。

    让刘勇上了牛车,刘华推着板车跟在后头一路无话的往家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