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小说网 > 开篇激战1860 > 第53章 道阻且长

第53章 道阻且长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江地区的各项近代事业,在陈济方等人的推动下,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很长足的发展。

    实事求是的讲,能够实现这些成就,缺少不了众多来华洋人的贡献。无论他们是真心相助,还是受利益驱使。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来到大清的外来者,都愿以平和的方式,寻求发展和贸易。

    也有一些人,心怀强烈的优越感和征服感,鄙视东方人的传统和习俗。

    还有的人,来到东方只为侵略和掠夺。心中所想,只有赤裸裸的攫取各种特权、利益,甚至是土地。

    内有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对外还要防范那些不怀好意的外来者,奕?、陈济方等人,担负的种种不易,可想而知。

    而办洋务,求发展,倡导进步,也注定会是一条蜿蜒艰难之路。

    但相较而言,陈济方还是要比奕?他们好做一些。因为与他们相比,他的阅历和眼界是无可比拟的,革新的动机和目标也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他的手里有实力已被中外认可的商团,作坚实的后盾。

    实力决定一切,这是硬道理。

    也正是有这样的底气,陈济方才敢于如下猛药一般,在所辖地域内,快速的推行近代化变革。

    如此急切,是因为在他内心,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此前他也未曾见闻过的事物,更能引起他的特别关注。

    比如,电报。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取得了电报的发明专利。

    此后,电报技术发展迅速,很快就运用到西方的各行业。

    特别是在国际外交领域,电报促使列国的外交权力集中。并且在国际谈判、远程作战指挥、情报传递等方面上,展现出巨大的便捷性。

    直到电话全面普及之前,电报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讯息沟通手段。

    结束闭关锁国之后,随着大清一步步的同世界接轨,开办电报的问题,也很自然的被摆在面前。

    其实很早的时候,西方列强就想要在大清的国土上,架设电报线路。并且为此不断的游说清廷。

    满清朝廷虽然也是知道,电报比传统的驿传更能迅捷的传递讯息,但却担心洋人对电报的垄断,会改变原有驿站网络而造成权力旁落。

    大清国内的保守势力,更是以“破坏风水”为由,对一切在国内兴建的新物件儿,都加以反对。

    而胆壮气足的陈济方,就成为了电报领域,在大清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年时,当他与陈济怀等人,西行游历之际,电报虽然已经被发明出来,但他们却无缘得见。

    所以,在刚刚接触这玩意的时候,他也是一头雾水。

    可在他详细了解过之后,便迅速的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

    虽说不会理会什么“风水”之说,但他也同清廷一般,认为这种通讯利器决不能掌握在外人手中。

    而且这么便捷、进步的事物,是一定要办的。

    那么如何开展呢,陈济方采取的办法是,引进技术,自家筹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且不论其他的困难,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阻力。

    外来的阻力,出于洋人之中,那些此前想控制大清权力,获取更多利益的人。

    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应是由洋人在两江开设和经营电报业务。因此他们对陈济方的计划十分不满,纷纷上门讨说。

    但陈济方的态度十分坚决,除了初期的建设可以部分外包之外,在权限上绝不会交予外人。

    洋人尽管软磨硬泡,终也无法改变。最后只能无奈接受,再尽量多争取些工程进项而已。

    至于内部的阻力,当然是那些守旧的势力。

    对于他们,陈济方先是晓之以理。他安排人,反复的进行宣讲、劝解,尽量说通道理,使他们转圜。

    对于那些死硬的顽固人士,那就不再客气。

    若他们并无什么实质性的举动,就由他们去聒噪。但倘若有人敢蓄意破坏,陈济方也绝对会痛下重手。

    就这样,从同治六年开始,陈济方率先开设了“江苏电报局”。

    从最初的,上海至苏州,再至江宁的电报线路开始,渐次向江苏全省延伸,并与海外线路连接。

    后来,又相继在安徽、江西设立了电报局。电报网络逐步覆盖两江三省。

    陈济方还格外重视电报的军事用途,专门在商团内部设置了相应的机构。

    随着诸如电报之类的西洋事物,逐渐的涌入,对大清国内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新事物的到来,定会引起一些不适和冲突。但有些冲突,就显得尤为激烈和血腥。

    比如,“教案”。

    自19世纪60年起,随着条约放开,西洋教士得以入大清内地自由传教。

    由此因东西方宗教、习俗差异,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冲突,愈来愈烈。

    频发的教案,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并且常造成恶性的流血事件,甚至演化为外交冲突。

    这些事件的起因虽各有不同,但无外乎是隔阂、误解和挑唆,也包含着侵略引发的敌视。

    但是若能正确引导,妥善处理,还是能够逐渐消弭矛盾,至少可以让事态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事情却往往总是不尽如人意。

    在这些教案中,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发生在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起因,本质上与其他教案大同小异。但却因为官府处置不当,以致于激化为恶性冲突,影响巨大。

    消息传出,西洋列国反应强烈,尤以法国最甚。

    多国公使联合到总理衙门,向清廷提出抗议,甚至调集军舰至大沽口外进行威胁。

    以法国为首的多国,要求清廷必须做出令他们满意的处置,并以开战相威胁。

    而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应对洋人退让,甚至不惜一战。由此也导致情势更趋紧张。

    在那一段时期,驻防在塘、沽地区的商团部队,首当其冲。他们顶着洋人战舰的威胁,每日厉兵秣马,已到了时刻准备开战的地步。

    直到后来,顶着来自内外的压力,曾国藩和李鸿章先后代表清廷,与洋人进行交涉。

    最后终于达成和解,条件是清廷处决凶首,涉案官吏流放,赔偿洋人的损失,大清派大臣出使法国道歉等。

    闹了数月的天津教案,这才勉强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