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小说网 > 南宋日记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传天下(其二)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传天下(其二)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家王朝历来担心两件事情,其一是武将造反、其二是宗室领兵。所以自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凡国家的武装力量,历来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貌似祖宗定制,可而今天到了赵昚手里,隐约之间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他近两年来表现得极为反常,其中两件事情尤为突出,一是军队、二是科举。

    奈何众生愚昧,没人懂得他赵昚的心思。

    君不见皇帝陛下当年他信誓旦旦,举兵北伐,却铩羽而归。

    大败之后,他痛定思痛,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是“恢复之君”与“肱骨之臣”,二者缺一不可。他要人才,迫不及待地!

    难免,任何特立独行的人格都不易被世俗所了解。赞扬的后面,往往就是怒骂。

    就以而今讲来,天下间的好多举子在骂他,朝野之中的文武官员也在骂他。

    骂的只有一件事情,便是他把本次科举催得这般着急,县试与省试时间搞得颠三倒四,难免不和祖宗规矩,甚至有好事之人跑去给太上皇赵构打小报告……

    纵然如此,在君主集权8♀,的时代里,满天下叽叽喳喳的怨言也都成了不了了之之势……

    话不多讲,言归正传。

    便在老三刘跃声名鹊起之时,临安府却是一派紧张。这是省试,能不能博得功名,能不能鸡犬升天,就看此番了……

    刘涣等人一路南来,初初赶到临安府。他怒骂一声挤到人潮人海之中,单单是处理一干考前手续。也是费了千辛万苦,累得够呛。

    只见人流之中。多有风雅之上,显得高调张扬,也有沉默低调之辈,虽不予交流,但神色之中精光四射,非是池中之物。看来是越有才学的人,越是冷静;越是心中没底,越是自恃才华之辈,就越是半瓶子水乒乓响。

    比如。刘涣就很注意一个人,那人不言不语,低调淡然,但行走之时,举止之间,尽显气势斐然。听人唤他一声“泰之兄”,或许是称其字,但具体姓甚名谁,不得而知。

    除去此人以外。刘涣但觉得其他的都是草包。他这推论也不科学,偏偏就是一种感觉而已,那叫做“泰之兄”的人,总给他一份重于泰山的压力……

    其实刘涣而今已然名声大躁。只是时人尽是听闻,不见真人,故而没人认出他来。与其擦肩而过者。只是觉得这人显得年轻稚嫩,眉宇之间或有霸气外露。但想必就算学识斐然,人生阅历也是一张白纸。成不了甚么气候的。

    他也在四处查探,看看有没有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的身影,可人潮涌动,又有官差管理秩序,他无可奈何,直到进入考场,分了应试之所以后,更是没有机会了。

    本次考试共考四场,为期三天,地点在临安府的贡院之中,全天下都在瞩目期待,看看谁是今年的状元?

    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对于第一二场而言,刘涣轻车熟路,自然水到渠成,还是把字迹写得工整斐然,使人读之一悦。他小心翼翼,半点污浊痕迹也没留下,半点改动之处也没有。就连那收取试卷的官员见了,也是暗暗点头,咂舌不已。

    第三场稍有难度,刘涣结合在夔州时写的策论,以此为基调,更深层次、更具体、跟客观、更符合现实状况地加以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不过写成文章,又要讲求文采与辞藻,他万般留心,使出吃奶力气,把能用上的、能抄袭来的、能记起来的全部转换成自己的语气,用于试论之中。

    当这第三场考完,他手臂发麻,心中疲倦不堪,暗叹好累好累……

    熬到了最后一天了。要试时务策三道,所谓龙头凤尾,这最后一场,便是救亡图存,一绝生死的关键时刻。

    涣哥儿也不着急,思潮涌动,胸中澎湃难安——“写什么呢,要写的东西太多了,便是给我三天三夜时间,也写不尽啊,怎么办?”他自言自语。

    终于,他想起来了,以前不是写过好多篇文章的么,尽皆传到了临安府官家案上,还得以表扬的。

    对了,他的名声就是在鹅湖山时,从那几篇被赵昚点赞的文章开始的。

    可那时他心高气傲,文辞之中,多有不冷静的地方,像个义愤填膺,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之人,却不像个庙堂之高、朝野之中、外能安天下、内能治家国的“国家干部!”

    “有了有了,好文章是读不厌烦的,好观点更是被万世传承……”刘涣突然间神采飞扬,挥笔而就。

    他工工整整地写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本次文章,与赵昚手头的那一份不同,更加符合时事,语调语气也变成了文言文。

    开笔便道:“子读诗经,闻玉玲过耳,嫩寒潜心,又见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天道苍茫不识……再闻君子三乐,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子生来贫寒,家园凋零,一乐不得,实为憾事。然大丈夫立天地之间,上要扶朝安政、为君分忧;下当救危济困,造化黎民;外应驱除敌寇,光复河山;内必齐家治国,寻大道太平。故子不敢惶恐,更不能偷生,每思于此,愤慨难当,彻夜不眠……今狂妄,但仰武穆遗风,怒发冲冠,又合我泱泱大宋之时局,以‘君子三乐’而论,子以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他当真是愤怒了,笔若惊鸿,气吞天下。一气呵成,大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气度。可其文章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但已不是一个举子该想的问题。这是君王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刘涣好不大胆,又何止大胆,简直包天!

    到了第二道策论,他挥笔写到,“论战争成本”。这是他早想给赵昚谈的问题,可惜临安府的那位爷,从不召唤他一个布衣入宫,至此也没有说话的机会。

    今朝得逞,他洋洋洒洒。说了好大一通内容,每一条每一点,无不贴近大宋国情,无不戳痛官家之心。

    所谓文笔斐然,字字殊肌。他讲的人才、讲的武器、讲的经济……上至国库与国家钱财,下至柴米油盐酱醋茶。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赵昚:你想打仗,你想北伐,你想报仇。这些东西是非想不可的……

    第二策言毕,刘涣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小抿茶水,沉思入谷。等了良久良久,开笔写下第三个策论的题目。

    这题目写得有些俗气,不像个当时读书人的笔迹。却是,“你幸福么?”

    这开篇便是个疑问句。不知他是甚么意思?

    可这篇文章却要下大工夫,想要策论。必讲清楚“幸福”一词的含义。

    刘涣是有些冒险,本来是想老老实实中个进士就好的,哪晓得一开篇便抑制不住来潮之心血,搞得这天下像他的一样。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刘涣且当一会救世主、当一会伟人,那又如何?

    可到底是犯难了,如何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幸福的含义呢?他想破了头,最后终于半文不白地说了个清楚,其所谓之幸福,便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

    就拿今朝而论,老百姓的幸福便是吃饱穿暖,无天灾,无战火……

    究其此文,谈了三个维度,其一是天道论,讲的朝廷层面;其二是众生论,讲的社会层面;其三是匹夫匹妇论,讲的个人层面。

    涣哥儿便是结合这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层次,分别讲了幸福是甚么,为甚么,怎么办的问题。或有分而论之,或有联合并处,或有典例,或有猜想与推论……

    他的心太大了——尽然想给大宋画一幅美满的天上人间图。

    呵,不知能不能做得到了?反正在他的文章推论之中,是一定而且必须能够做到的……

    当四场考试完毕,涣哥儿大气一松,仰天大笑,出门而去,半点蓬蒿之状没有。

    这省试一旦合格,便称贡士,在大宋时期,全成了天子门生,又要分出名次来,第一名叫做会元呢。

    故而以后几天之内,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能不能做官,能不能吃铁饭碗?都等揭榜之日。

    刘涣既做不到清高,当下也不虚伪,跟着天下举子一道,在涌金门前焦急地等待着……

    这时总算有了交流机会,举子们称兄道弟,都在谈论写的甚么文章。涣哥儿却在找一个人,他只晓得那人字泰之,在茫茫人海之中,一点也不显眼。

    可他不知道,他要找的这人其实大有来头。

    那人叫做黄定,字泰之,福州永福县人。

    初闻黄定二字,或许波澜不惊,但这位黄兄,却是当年,四劾秦桧而名震当世的殿中侍御史黄龟年的堂侄孙,无疑是个书香门第,忠良之后!

    据传黄定其人,幼年好学,擅诗词,有文才。曾写得一首鹧鸪天,被传送世间,全文是:“闲世文章万选钱,明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原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最重要的是,若按“正史”记载,此人便是乾道八年的状元郎!

    怪不得了,刘涣这个“外来客”,第一眼瞧中人家,便心中唏嘘,总觉得泰山压顶,好不自在。

    有此人在,刘涣到底能不能得到状元郎,尽也不得而知,且看下回分解了……(未完待续。。)